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87 lines (168 loc) · 20.3 KB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87 lines (168 loc) · 20.3 KB

第一部分 投资理念

以实业的眼光做投资

成长与门槛。宁要高门槛的低增长(可持续),也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不可持续)。成长是未来的,难预测;门槛是既成的,易把握。
游戏行业,生命周期短,火爆极少,手机游戏内容开发商的议价权是很有限,主要的钱都被平台商赚走了。
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状况
分析电影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状况
电影行业,扣除很多成本,现金流都是为负
房地产可以预售,拿客户的钱修房子,也不愁卖,利润非常高
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公司的比较优势
互联网金融不会取代传统银行
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生人”,优势在于能以极低成本服务无数客户,规模效应体现在“人多”,二八现象不明显。银行的本质是“钱生钱”,规模效应体现在“钱多”,80%的业务来自20%的客户,二八现象明显。而那20%的大客户需要线下的高端服务。
电子商务增长比美国快,其实是中美两国的产业格局有巨大差异。美国的线下零售业在互联网出现时就已经很强大。而中国的线下零售业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并未形成沃尔玛那样的全国性企业。而且物流成本,租金成本,运营效率低下。
相反,中国的线下银行业比美国的线下银行业要集中得多。互联网银行很难颠覆传统银行,线下对手要强大多
白色家电和黑色家电。投资制造业更应关注工程机械,核心汽配,白色家电。

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的关键

行业集中度: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互联网 逆向投资的关键
首先,看估值是否够低,是否已经过度反映了可能的坏消息。
其次,看遭遇的问题是否是短期问题,是否是可解决的问题。
最后,看股价暴跌本身是否会导致公司的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即是否有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
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做逆向投资
有色煤炭最好跟着趋势走,钢铁这类夕阳产业有陷阱,计算机,通讯变化快不适合。
食品饮料适合逆向投资。
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行业投资最好的买入点,特别是那些没有直接卷入安全事故的龙头企业
在面对其他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逆向投资几乎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有无替代品,若有,则谨慎,无,则积极是个股问题还是行业问题,如果是个股,避开涉事个股,研究竞争对手,是行业问题(毒奶粉),关注受影响相对较小的个股。
是主动添加违规成分还是“被动中枪”,前者谨慎,后者积极
该问题是否容易解决,容易则积极,难以解决(三聚氰胺),持续时间长,则谨慎
在许多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两个月,股市往往会有过度反应,此时购买就容易获得超额收益。
最一致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大多数的高估值板块都是“吹”起来的。
银行与医药股票哪一个前景更好
几年来各机构对医改的认识似乎没有多少改变,还是只看到医保覆盖面的扩大,没看到医改对药价的打压。
机构对医药股的乐观主要因为他们太过依赖医药上市公司对医改的解读。
逆向投资,未来超额收益的重要源泉
每年年初和年中汇总所有基金公司的季报行业配置。对大家都追捧的热门行业,谨慎一点。

便宜是硬道理

价格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
投资中影响股价涨跌最重要的其实只有两点:一个是估值,一个是流动性。
M2增速和名义GDP增速的比较,反应流动性的变化
买的时候够便宜,就不用担心做傻瓜
所谓投资,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定价权
过去8年,多数行业都是恶性竞争,打价格战,都在做低端的出口,赚不到钱。
空调行业,2000-2005,增速很快,但股价在跌,2006-2011,增速下滑,格力,美的和海尔股价涨了至少10倍。在2006以前,是自由竞争,2006以后,变成了双寡头局面,龙头企业就有定价权。
选股票,一定是先选行业。
处于一个右门槛的行业:需要执照;品牌优势,技术专利;掌握矿产或资源
有的行业短期的增长好像很快,但不是靠自己的本事,有的是靠“傍大款”,给苹果生产的小零件。
有的行业因为技术变化太快而很难有积累。比如电视。而有些传统的东西,反而有积累,他的长期回报值得期待。
通胀情况下买什么股票。资产资源类,包括食品饮料等品牌消费品和工程机械,核心汽配,白色家电等寡头垄断的高端制造业。
三个层次的悲观
第一个层次的悲观是基于流动性和供求关系的悲观。密切关注相关指标,如银行贷款的增速,央票的正投放还是正回购,外汇占款的变化,存款准备金是不是下调,M1的指数等。
第二个层次的悲观是对于基本面的悲观。现在的经济结构跟10年前不一样,10年前都在打价格战,没有企业有定价权。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有霸王条款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因为这说明他有定价权。
如何看市盈率?
过去10年是涨还是跌跟今后会涨还是跌,其实并不一定相关,关键是这个东西是不是物有所值。很多风险爆发之后我们会觉得威胁很大,其实已经不是风险了,像“911”。
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投资风险:一种风险是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一百万投进去,之后损失了10万,二十万,再也回不来;一种是价格波动的风险,可能短期会跌但也会涨回来,波动的风险是投资者必须承担的。
价格等于市盈率×利润。所以永久性亏钱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市盈率的压缩,另一个是利润在历史高点时,夕阳行业就有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现在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比较大,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不大。
第三个层次的悲观是一种长期悲观,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悲观
硬币的两面:同一件事看多者和看空者往往作截然不同的解释——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持同一种观点的人,其依据和逻辑往往是截然不同的——你证明的是你想证明的。同一消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常有不同的解读——你听到的是你想听到的。
个例与规律。成长股中有大牛股是个例,价值股平均跑赢成长股是规律。不被精彩绝伦的牛股倾倒,不被纷繁复杂的个例迷惑,不抱侥幸心理,不赌小概率事件,坚持按规律投资,这是投资规律的一种体现。

投资的三个基本题

为什么认为一家公司便宜,为什么认为一家公司好,以及为什么要现在买
问题1: 估值
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企业估值倍数。
只要买的便宜才能卖的便宜。
世界上不存在每年都有效的投资方法。不要每年都换一种投资方法,而要长期坚持一种方法。
在股市中,短期来说,正确的过程可能给你带来糟糕的结果,错误的过程可能给你带来不错的结果。如果要让过程正确和结果正确达成一致,就必须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
投资分析的基本工具。寻找好行业,好公司和好价格
简单的投资理念:在好行业中挑选好公司,然后等待好价格时买入。
工具:

  1. 波特五力分析。重点搞清楚三个问题:公司对上下游的议价权,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行业对潜在进入者的门槛。
  2. 杜邦分析。弄清公司过去5年究竟是靠什么模式赚钱的(高利润,高周转还是高杠杆),“然后看公司战略规划、团队背景和管理执行力等是否与其商业模式一致。例如,高利润模式的看其广告投入、研发投入、产品定位、差异化营销是否合理有效,高周转模式的看其运营管理能力、渠道管控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是否具备,高杠杆模式的看其风险控制能力、融资成本高低等。”
  3. 估值分析。通过行业横比和历史纵比,加上市值和未来成长空间。

“下一个伟大公司”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
在绝大多数公司都是普通公司的前提下,你必须强调估值。
不要为普通公司付太贵的价钱。不要被上市公司讲的“美好未来”忽悠了,一定要看利润,现金流和资产。
成长股的成长比价值股快,但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快。
股价的回报并不取决于它未来增长是快还是慢,而是取决于未来增长比当前股价反映的增长预期更快还是更慢。
买便宜货不一定赚钱,但赚钱的概率较大。
问题2:品质
品质的判断1: 是不是一个好行业。选一个好行业是成功投资的基本条件。重视行业分析,而不是个股分析。
公司的品质好坏,关键是看能不能具有定价权。
公司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在于行业格局是否良性,行业竞争是否激烈。
对政府扶持的新兴行业要谨慎。政府的扶持其实是增加了供应,增加了行业的竞争对手。补贴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都有地方保护主义。政府的基因和创新的基因往往格格不入。
扶持其实是鼓励更多的人进入行业而加剧了竞争,打压却限制了新增供给。
品质的判断2: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竞争和同质化竞争。
为什么钢铁业不赚钱?白酒赚钱?可口可乐赚钱?
差异化的第一个标志是品牌。差异化,定价权的一个来源是品牌,而且最好是请客送礼的品牌。请客送礼或者在外面可以炫耀的产品更有定价权。 差异化的第二个标志是回头客,即用户粘度高。少量多次的购买是最好的。 差异化的第三个标志是单价不要太高。单价高的商品,消费者对价格较敏感,相反,单价低是个优势,卖家容易有定价权,比如口香糖它的定价权比汽车定价权高。品牌不是决定性的,比如在汽车行业,丰田利润率超过宝马。
差异化的第四个标志是转换成本。转换成本高的产品用户粘性高,定价权就高。差异化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提价,提价之后是不是不影响销售。如果说一家公司提价,需求一下下降很多,说明不具有定价权。
差异化的第五个标志是服务网络。工程机械,坏了要及时修复,龙头企业在服务布点上的优势就让后来者很难赶超。产品的销售半径小,也是一个优势。比如水泥就比高铁好,大家都是无差异产品,但水泥可以在某个城市占80%的市场份额。
差异化的第六个标志是先发优势。要喜欢具有先发优势的龙头。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在行业内技术变化太快的行业里,先发优势不明显,护城河每3~5年就要重新挖一次。
总结一下,判断一家公司所在行业好不好,首先是看行业竞争格局是不是清晰,领先者有没有品牌的美誉度,领先者产品的售价是不是显著高于其他竞争者,领先者有没有网络服务的优势,有没有规模效应,产品的销售半径是不是相对较小,是不是有回头客,是不是低单价(下游对价格不敏感),是不是转换成本高,领先者是不是有先发优势,技术变化是不是没有那么快。
对行业格局和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是“道”,财务分析只是“术”,但是后者对前者产生验证和把关的作用。
不喜欢女装,女装品牌忠诚度没有男装高。
读报告时,读把一个公司与他的直接竞争对手作比较的报告。胜而后求战,买已经把竞争对手打趴下的公司,而不是战而后求胜,在百舸争流中猜赢家。
很多人炒新兴行业根本没有把行业弄清楚。
买入一个真正好的公司,好的行业,永远都不迟。比如百度,腾讯在2005年优势很明显,也还有几十倍的空间。
分析公司,分析行业,更看重的是行业的内在特质和公司的长期经济特征这一类静态的信息,而不是公司的订单怎么样,下个月有没有资产注入这类动态消息。
迪士尼电影的独特性。米老鼠唐老鸭不会涨工资,每七年可以原封不动再卖,稳定和可预见性的未来收入。而其他电影,观众口味很难把握,票房缺乏可预测性和可持续性。
手游行业也是缺乏内容行业的收入和利润不可持续性。
空调和手机行业,手机行业的增速比空调快很多,但股价的走势还不如格力,因为竞争者太多, 变化太快。
并不是行业增长快就能随意购买股票。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能够把行业到底竞争的是什么说清楚,把这个行业是得什么东西得天下弄明白。比如说高端酒看品牌,基金业是看人才,低端消费是看渠道,无差异中间品是看成本,制造业是看规模,大宗品是看资源。

问题3:时机
对于多数人而言,对待选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避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试图“抄底”或“逃顶”上。在基本面上你研究了3个月比研究了3天的人投资胜算高得多,你在一张K线图花3个月不见得比看了几秒钟更准确。
对于多数人而言,只要把估值掌握好,把基本面分析好,淡化选时,长期来看投资回报不会差。
精确的“抄底”或“逃顶”跟彩票中奖概率差不多。
第一,看估值,第二,各种指标间的领先和滞后关系进行分析。第三,根据对市场情绪的把握和逆向思考进行分析。
历史上的股市见底信号:1.市场估值历史低位;2.M1见底回升;3.降存准或降息;4.成交量极度萎缩;5.社保汇金入市;6.大股东和高管增持;7.机构大幅超配非周期类股票 当公募基金平均仓位达到88%以上时,一般就是市场阶段性见顶的信号了。

共性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分析
基本面分析最重要的是那些静态、本质的、规律性的分析,而不是动态的订单之类短期的经营情况。
管理层的素质是静态的,本质的。分析管理层可不可靠,是否曾经误导投资者。其次,对行业的认识和行业的实际趋势是否相符。再次,对公司的管理层有没有执行力。
对大公司,看中层的关键绩效指标是怎么定的。
投资就要杀鸡用牛刀,因为杀鸡用鸡到不能一刀毙命反而容易伤到手。
带兵打仗,人是第一位,因此即使目前经营环境恶劣,也不能减少对员工和团队的投入。

宁数月亮,不数星星

季报:低估值价值股相对于高估值成长股的超额收益常出现在季报发布前后。
所说的行业是细分子行业的概念。如啤酒,水泥销售半径小的

经验就像旧衣服
资本回报率,EV/EBIT.
EBITDA.
市盈率和企业估值倍数。 价值投资,一定要按各国国情和各个行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变化。比如自由现金流指标,在美国受用,在亚洲股票就不好用,因为在亚洲,制造业的企业多,在先发优势的企业打不资本投入,自由现金流差,但是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在扩张中快速建立,成长为行业龙头。
只要认真思考不同投资者投资的国别,行业的不同,以及投资风格,期限,规模的不同,每个投资逻辑都经得起推敲。

价值陷阱和成长陷阱
投资者总是过于关注成长的暴发性而忽视成长的可持续性。
投资,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因为前者可持续,而后者难维系。

品牌vs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的优势比渠道的优势更重要。因为随着网购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渠道的优势会渐渐被淡化。

真假风险
感受到的风险和真实的风险。坐飞机和汽车的安全风险
暴露的风险和隐藏的风险。“9·11”后暴露的坐飞机风险高,隐藏的风险低。
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前者而忽视了后者。

安全边际
东方不亮西方亮。买工程机械,机械替代人工,城镇化,产业升级,进口替代,哪一条能实现对工程机械都是利好。
估值低到足以反应大多数可能的坏情况。低估值是安全边际的重要来源。

止损
买股票的三个理由:基本面恶化,价格达到目标价;有更好的其他投资。
忘掉你的成本,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
多读几篇报告,多想几个问题,多和研究员讨论,

投资随想录
历史读多了,对很多事就见怪不怪了。

投资策略
我的老师是历史。我觉得没有什么新鲜事在发生,所有发生了的或者将要发生的,已经在过去发生过了。

四种周期,三种杠杆,行业轮动时机的把握
对有色股谈价值投资无异于对牛弹琴,唯一重要的就是趋势,包括大宗商品的趋势和有色股价的趋势。
看好有品牌优势的消费股

未来10年:投资路在何方

保持独立性。
未来5-10年,中国的成本优势可能会被大幅度削弱甚至丧失。成本上升的五个原因:(1)劳动力成本的上升;(2)环保成本的上升;(3)土地成本的上升;(4)资源和能源成本的上升;(5)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从供给面看,经济发展的三大推动力是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本的提升以及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克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出路是“城镇化”。
未来10年的投资思路:(1)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股票比债券好。(2)从商业模式看,高利润的模式优于高周转模式,有定价权的公司好于有成本优势的公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寡头垄断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 寡头垄断和品牌优势在新常态下是最能持续的;(3)从投资风格上看,价值股好于成长股。低增长,高通胀的新常态对成长型企业是不利的。
现在大家追捧的“成长股”,大多数是炒概念的“伪成长股”。但市场仍然热衷于“成长股”而抛弃银行,地产,白酒等低估值蓝筹股,认为他们是夕阳行业。 政府鼓励的行业很容易竞争过剩和产能过剩,如无锡尚德。政府压制的行业反而供给有限,竞争有序。 低估值,有定价权的蓝筹股,这就是新常态下的投资方向。

人性的弱点: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误区

  1. 家花不如野花香。投资者对于现有的价值视而不见,对未来的成长抱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2. 过度自信。
  3. 仓位思维。一旦买成重仓股,对利好消息照单全收,对利空消息不以为然。
  4. 锚固偏见。股票的涨跌潜意识是把原有股价当成合理,有参照性的锚点,其实,一个股票便宜与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涨跌更可靠。
  5. 榔头症。美国消费股多,适合价值投资;加拿大资源多,适合趋势投资。不同国家,不同行业,适用方法应不同。
  6. 后视镜:还有什么比年复一年犯相同的错误更糟?那就是每年犯不同的错误。投资人总是不断地总结,只可惜是从“后视镜”中总结。牛熊交替和市场风格都是不断在变化的,前一年正确的做法在下一年可能是不合时宜的。
  7. 对市场敬畏但不屈服,逆市场而动但懂得自我保护。抄底时注意安全边际(不同杠杆也是其中之一),避开价值陷阱,远离反身性(会恶性循坏,不能越跌越买)。精挑细选低估值,高品质(特别是高端品牌或寡头垄断)的股票,然后分期分批加仓,确保判断错误时也不至于粉身碎骨。

这次不同了
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总是起起伏伏,周而复始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当人们在为“黄金10年”找论据时,市场离见顶就不远了;当人们在为长期的悲观寻找理由时,市场已经在底部区域了。投资者的悲哀,永远是轻易地放弃和错误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