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37 lines (93 loc) · 5.92 KB

2019-08-22:創業該怎麼發薪水?.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37 lines (93 loc) · 5.92 KB

創業該怎麼發薪水?

IC Jan (詹益鑑) 2013年5月1日

我們來聊聊勞資雙方都很關心的議題:薪資

不過,我打算

  • 從創業者跟投資人的角度,來談談這個議題。

在創業初期,多數的創業者或團隊都會面臨一個關鍵問題,薪水,到底該怎麼發?

成功的創業團隊

  • 在初期會領取低於業界行情的薪資
  • 但將不足的差額予以列計,未來公司獲利時再領回

這樣

  • 既可降低財務壓力、增加試誤次數
  • 又能夠反映公司營運成本,提高團隊對公司的承諾

對於投資人、經營者與團隊而言,都有正面價值。

無論公司是否有營收,是否獲利,其實對於多數人來說

  • 個人薪資的計算與發放,可能比公司業績是否成長更重要。

創業者自己,往往也苦惱於個人薪資到底該怎麼計算

  • 到底該高於市場行情?
  • 還是低於市場行情?
    • 高了對投資人跟團隊說不過去(公司還沒賺錢就坐領高薪,這不是自肥是什麼?)
    • 低了對家人跟自己無法解釋(那幹嘛不回去上班領薪水就好,創什麼業?)

好像怎麼規劃,都會對某些人造成困擾或壓力。

而對於公司的共同創辦人或團隊成員而言

  • 共同創業或參與創業可能是為了熱情與夢想,可能是為了累積創業經驗或歷練實習經歷
  • 但似乎也不能不顧自己與家人的經濟壓力與生活需要。

到底,創業該不該領薪水?該怎麼規劃新創公司的薪資計算與發放?
先舉兩種極端的例子來看看

  1. 有一種創業者
  • 身為公司主導者
  • 可能是主要出資的大股東
  • 也可能是公司的核心技術或資訊(如客戶名單)擁有者

所以發給自己高於行情或高於團隊其他成員的薪水。

  1. 另一種創業者
  • 因為個人財務體質較佳
    • (可能是家人經濟上的支持,或者因過去就業或創業所累積的財富)

所以即便全職參與,卻不領薪水,或領取明顯低於業界行情與團隊成員的薪資。

這兩種創業者的薪資規劃方式

  • 表面上具有正當性
    • (身為公司核心關鍵應該被留住,或可以減低公司現金流壓力)

但實質上這兩種作法

  • 都是在傷害公司體質
  • 讓公司的財務報表無法反應正確的營運成本與人力機會成本。

更糟的是

  • 會造成團隊內部的心裡壓力,尤其是共同創辦人與一般員工
  • 會因為創辦人的薪資高低作為公司人力成本指標,產生排擠效用或看齊現象

這些都是不當的規劃,甚至鑄下未來團隊破裂的遠因。
但是在公司創立初期、還沒有營收或獲利能力的情況下,創業團隊到底要如何計算薪資呢?

我的四個建議是:

  1. 依據經歷能力與實質貢獻計算薪酬
  2. 再根據公司財力與生活需求發放薪資
  3. 不足額薪資獎酬一定要列記保留
  4. 而薪資制度必須一體適用且長期維護。

「公司」之所以為公司,就是「共同治理」、「共同經營」之意。所以公司裡的每個成員,都應該有貢獻,也都應該採用相同制度計算薪資

所以

  • 無論公司有多新
  • 財務有多吃緊

都應該

  • 彰顯員工的存在正當性,也就是薪資的計算基準必須一致。

而只要從

  • 員工的貢獻度與生產力來衡量,就應該是否持股、或者持股比例高低無關
  • 員工身份領的薪資跟獎金(有貢獻就有)
  • 股東身份領的是分紅或股利(有賺錢才有)

不可混為一談。

所以,無論創業者是出資金或出技術,都是以股東身份對公司資本產生貢獻

  • 而不是以員工身份對業績產生直接貢獻

因此

  • 薪資高低不應該跟股權比例扯上關係
  • 而是跟市場行情(機會成本概念)與業績貢獻(勞務付出收穫)有關。

但是,公司在沒有賺錢甚至沒有營收之前,創業者跟員工如果都領市場行情薪水,是否是合理的規劃呢?

不一定,要看公司的財務體質,以及財務指標的成長狀態。無論公司處在哪個階段,降低人事成本,對於公司財務上都正面的,但過度壓低薪資,也會造成員工的財務壓力,並對公司的忠誠度大幅降低,產生營運危機。

所以

  • 創業團隊的確應該比領比市場行情低一些的薪資,這樣可以讓公司撐久一點

但請記住,這樣的犧牲

  • 是為了讓公司有多幾次嘗試失敗的機會
  • 而不是在同一個失敗局勢上撐著而已

在滿足員工生活需求條件並取得勞資雙方共識之下

  • 適度的低薪可以產生對成功的「飢渴感」與「革命情感」
  • 既有目標激勵成分又有公司文化形塑效果,有時候是公司競爭力的來源之一

那麼,既然薪資制度應該依據能力貢獻跟市場行情,創業團隊的薪水又應該低於市場行情,好像有矛盾的地方對吧?

其實只要記得

  • 計算跟發放是可以分開的

而且

  • 中間的差額必須列入公司財務規劃與會計科目(可以是債務項目或者是應付科目)

未來當公司有營收、有獲利的情況下

  • 再以還款、薪資或獎酬形式補回給創業者與員工

這樣在

  • 降低公司財務壓力、增加嘗試機會的前提下
  • 又能夠具體且正確的反映公司的營運成本,並且提高了創業者與團隊對公司的承諾

對於投資人、經營者與團隊而言,都是正面的。

而除了把薪資的計算與發放加以分開、將差額列計並於未來補回之外

  • 重要的是必須建立公司的人力資源規劃與薪資規劃
  • 同時保持一貫的方式,對於不同時期加入的不同身份成員

無論是創業者、共同創辦人、正職員工、實習生或外部顧問,都可以理解並認同,那麼,這樣的新創公司,才能逐漸往組織化、規模化的管理之路邁進。